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崗位是一種資源,獲得崗位即意味著獲得資源。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崗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崗位是社會賦予個人的神圣職責和使命,是人的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履行崗位職責既是對社會的貢獻,也是人的自我實現的基本途徑。思考崗位的意義之后,我感受到其自身含義帶給我敬畏和責任感。
而光華領導和部分同事的實際工作狀態,就是真真切切的體會,特別是個別領導只爭朝夕,殫精竭慮,勞心勞力,風雨無阻的細節有很多。以前在管理部,我們管理部的很多工作都是潤物細無聲和顯而易見這樣矛盾結合的,但是大部分同事都在默默工作,有問題第一時間出來解決,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問題解決,都想為公司同事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不管加班到多晚,起得有多早,沒有聽到過怨言,也不會因此降低給客人服務的品質。下雨給客人打傘不顧自己站在雨里,餓著肚子也要先服務好客人,我想不管是社會分工還是企業分工,都在講求崗位的重要性,所謂“ 社會磨人”,其實就是崗位屬性的不斷加強,其他屬性相應的就弱化或者隱藏了。
前面已經提到在經濟學范疇,崗位是一種資源,獲得崗位即意味著獲得資源。因此,從所有者的角度看,崗位需要合理的有效的配置;從使用著角度看,崗位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崗位競爭的必然性。那就必須在崗位上鍛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既 “有責要有為,有為才有位”。那怎樣才能鍛造這個“不可替代性”呢?在光華,我的理解是,以自己的崗位為本,努力創造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基礎,不斷提升履職能力為語言,尋找機會、創造機會、抓住機會。
之前說要抓住機會,但事實往往是“機會不等人,卻要人等待“。大家都明白等待的過程很可能是煎熬的,迷茫的,焦慮的;如何渡過這樣的過程呢?首先要有職業規劃,要有目標,有了目標才有斗志和動力,然后在目標的指引下不斷的學習,“找自己喜歡的書去看, 找自己喜歡的領域去研究,當下不一定有用,不保證以后沒用”。我認為,人生不應該是投機,而應該是耕耘,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要么讀書,要么健身,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樣在路上。比如《光華之聲》的作用,不僅僅是企業的宣傳性和記錄性刊物,企業文化和精神的窗口,更多的是給我們年輕人展示思想的平臺。在寫作中提升文筆和邏輯思維能力,思考自身或者行業前進的方向,弘揚團隊的融洽,個人能力的提升;體現家庭的歡樂,人文的情懷,敏銳的洞察力等等,甚至,這是情商鍛煉的舞臺,讓年輕人的思想能夠碰撞,去思考生活,思考工作。 (教育集團 過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