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快速發展帶給人們沉重的生活壓力,于是滋生了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和無法按捺的浮躁心氣,加上互聯網、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充斥,讀書確乎成為了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然而我卻很向往古人那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崇尚讀書的態度,所以也就很享受沉浸在圖書館徜徉在淡淡書香的時光。讀書是積累經驗、提升智慧的源頭活水;讀書是開啟一個浩瀚世界的金鑰匙,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經濟學家說說世界經濟態勢,與哲學大師暢談暢談人生,與史學家論論那些顛覆性的歷史觀點,隨知識淵博、風度儒雅的名師暢游知識的海洋,領略偉人風采。只有這樣,我才會感到靈魂得以安慰,時光沒有虛度。
讀書的效益并非及時性的,不像做一個小時的兼職可以馬上拿到20元工資那樣,也不像古人能讀出“黃金屋”和“顏如玉”,它是來涵養內心的,是來充實心靈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當我們積累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氣質,而這都可以通過我們的外表顯現出來,正可謂“相由心生”,心靈有了充足的養料,自然可以安頓那顆空虛的心,將那浮躁替換,使人心胸開闊,豁達樂觀!讀書,改變不了我們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隨著知識的積累自然也會使人變得聰明,我們愛將聰明人喻作“猶太人”,豈不知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人平均每人一年不到1本書。
正如社會上流傳說:國家提倡什么,就說明我們缺什么。的確,在這個心浮氣躁的社會,能沉下心來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者太少,能堅持每天捧出書閱讀半小時的更是寥寥無幾,我們需要人人愛學習,人人愛讀書的氛圍,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優秀典籍和著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也值得我們代代傳承,培養自己的讀書觀,積累自己的知識量,而非一味問“度娘”,而非一味舶來他人觀點。現在從國家到企業到學校,都在提倡建立學習型組織,無論是中央電視臺舉辦“讀書”欄目還是“中國詩詞大會”、 “中國成語大賽”;無論是企事業單位組織的“讀書會”還是學校舉辦的“讀書節”,都是在為我們創造讀書的氛圍,都是在鼓勵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多讀書。當擠爆的商場和冷清的圖書館形成鮮明對比的時候,我們是否應當反思?當我們的年輕人沉浸在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的時候,我們是否該反省?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央電視臺幾檔文化類節目播出之后,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學習熱潮,也越來越多的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并開始付諸于行動。
民進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說:我們看到的世界,總是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而閱讀,就是那副幫助我們清晰看世界的眼鏡。是啊,讀書,讓我們看到了眼不能及的世界;讀書,讓我們借用偉人的智慧明白了事理;讀書,讓我們多少次在迷茫中看到遠方燈塔;讀書,為我們成就夢想鋪平了道路。因此,我只想說:萬般皆有品,讀書品更高。
(行政管理部 巴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