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考核就是打打分、發發錢的游戲。這話沒錯,但又不完全正確,事實上,打打分、發發錢只是游戲的外在形式,而不是其內涵和全部,世界上沒有一款游戲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發錢。
考核是個什么東西?考核它不是個東西,它讓公司領導、HR和部門負責人煞費苦心、絞盡腦汁、心神不寧;它將和諧友愛的員工關系攪得雞飛狗跳,生生將人劃成三六九等。它如同扔進波瀾不驚地池水中的石頭,一時漣漪千層。
考核是個什么東西?它是PCM、FDM、MBO、BSC……是個說起來、聽起來、看起來都高大上的東西;它其實就是把尺子,是個想起來、摸起來、用起來俗得不能再俗的東西。
考核這把尺子,它能衡量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績效。考核指標即為刻度,指標越細致越全面,尺子就越精準。有了精準的尺子,才能定位每個員工績效的高度,才能準確找出個人績效與工作標準之間的差距,哪怕這個差距是細微的。
考核本身是個好東西,無論是對于員工還是管理者。科學的考核能讓員工清楚的知道自身績效的水平,尤其對于績效平平者,可以使其認清自身績效與標準績效之間的差異,從而痛定思痛、知恥后勇,通過學習和訓練不斷的縮小這個差異,達到或超過標準績效。對于管理者來說,考核可以是指揮棒,通過考核有效的激勵和引導員工去工作,讓管理的音符抑揚頓挫、宛轉悠揚。
然而,現實之中,很多員工考核成績不佳,卻始終不知道自己差在哪里;領導給員工的評價差,卻不知道自己員工差多少。長此以往,考核就成了一種流于形式的習慣。
績效“不佳”的員工不能從考核中得到有效足夠的反饋,導致日趨消極,從而破罐破摔;績效“優良”的員工不能從考核中得到有效足夠的反饋,會把“優良”當成一種理所當然,從而麻木不堪。
考核對于一些管理者來說是痛苦的,這種痛苦來源于幾個主要方面:
一是公平與效率的矛盾。考核本來就是為了激發效率而設計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公平的因素也不能完全忽視,畢竟一個人如何優秀,只能代表其做好了該崗位的事情,其他崗位的同事雖然工作績效不佳,但其也很重要,不是能被輕易取代的,尤其是在企業的成熟期,崗位設置一般都很集約,這點表現尤為突出。
二是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在平時的工作中,大家都相處和諧、協作無間、氛圍融洽,每每考核窗口期到來,就要面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艱難權衡。好人不好做,壞人必須做,做與不做都是“錯”。
三是感覺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有時候明明感覺(這種感覺往往是正確的)一個員工績效不佳,卻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有時候你能說清楚“優秀”員工和“不佳”員工之間的差別在哪里,但是“良好”員工和“優秀”員工呢,“良好”員工和“合格”員工呢?等第越靠近,越是難以區分(解釋)清楚。
但是,考核是個工作、學習、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論你是喜歡還是厭惡,它就在那里。你喜歡它,也許是你用得得心應手;你厭惡它,可能是操作起來不得要領,甚至砸到自己的腳。
其實,以上的許多矛盾是可以避免或減少的,主要看方法是否得當,關鍵有兩點:
一是考核指標是否科學。這個科學包括兩三層含義,首先,指標設置要全面,盡量涵蓋到員工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指標要細致,并且一切指標能定量的一定要定量,不能定量的也要定性;最后指標權重要做好設置,不能關鍵指標權重輕量化,輔助指標權重放大化,造成本末倒置。
二是關鍵事件要做好記錄。對應考核指標的都有相關的工作任務,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直接關系到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這種關鍵事件一旦發生,就需要及時的記錄下來,以免時間一長淡忘了,記錄下來的事件是評分的直接依據和向員工解釋勸誡時的重要證據。
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態度遠比方法更為重要。(人力資源部 鄭小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