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政協委員、光華集團許華董事長2017年兩會提案
3月13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閉幕。自3月3日以來,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光華集團許華董事長參加會議并積極發言,許董事長繼2016年提出“關于加大扶持民辦教育力度,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等五個提案后,今年又提出“改進義務教育財政供給機制,保障流動兒童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建立非營利性民辦高職成本分擔機制”、“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建立民辦學校跨學科國際化教育人才發展評估機制”、“正視公民教育的缺失,籌建法制社會的基石”等六個提案。提案就我國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的財政政策,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以及鄉村教師流失,民辦學校人才評估等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相應建議。
許董事長指出:近20年來,流動兒童義務教育財政政策有了顯著的改善,促進了流動兒童義務教育資源的增加和教育機會擴展。但是,還存在三個重要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是流入地區縣政府的利益、責任和能力不匹配,導致流入地區縣政府或者沒有意愿,沒有能力,甚至既沒有意愿又沒有能力履行對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財政責任。二是流動兒童進入民辦學校就讀的財政支持不足。2015年以來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和學生“兩免一補”和提供統一公用經費基準額定補助的支持,難以解決流動兒童在民辦學校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 三是最底層的流動兒童更難以獲得教育機會。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能力購買住房或簽訂租房協議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無法進入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也沒有財力進入民辦學校就讀,甚至在簡陋的打工子弟學校學習的機會也被剝奪。對此許董事長建議,建立以流入地省級政府為主的財政供給體制,簡化和降低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的條件,完善流動兒童就讀民辦學校的財政支持機制,切實保障流動兒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此外,許華董事長在此次會議上還提出,雖然民辦教育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層次類型多樣的發展格局,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增加了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是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但一些依靠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仍然存在,如多語種教師及雙語學科教師等跨學科國際化教育人才的發展評估問題等。
會議期間,許華董事長還接受了蘇州電視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的專訪。(集團行政部 巴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