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寒山寺
蘇州城西高速,一塊棕紅色的旅游標志牌懸在道路的上方——
一座屋檐飛翹的寺院
寺里寺外參天的古樹
青石小橋下流水潺潺
那幅畫面之下,寫著三個大字:寒山寺。
一條蜿蜒的路,會將您一直引領到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引領到唐詩宋詞的意境之中。
寒山寺邊的那條小路,叫做“楓橋路”。小路的兩旁,都是銀杏樹。寺外的那座斗拱狀的青石小橋,就是古詩《楓橋夜泊》中的“楓橋”了。沿河兩岸是無數粉墻黛瓦的江南人家,一直延伸到遠方。
讓寒山寺千古流傳的,正是唐代詩人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千多年前,失意的張繼孤舟一葉下江南,來到寒山寺外,泊舟楓橋之下。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江邊楓葉,漁家燈火,夜半時分,傳來寺內僧人顫顫敲響的悠悠鐘聲……孤旅的寂寥,在這美麗而清冷的江南秋夜達到了極致,令游子斷腸。在寒山寺旁的楓橋苑內,有一尊張繼的雕像,他仍像臥在船頭,舉首閉目,神情黯然。
寒山寺,給我的第一眼,卻絕無任何寒意——郁郁蒼蒼的古樹環繞,寺門外的一面大大的影壁,完全漆成銀杏樹葉一般的明黃色,即使在沒有夕陽的午后,也能溫暖游人那顆漂流了太久的心靈。沒有泊于楓橋下的“客船”,如今的楓橋下是漆成明黃色的帶著飛檐的游船,吱呀地順水而下,安靜的游客或坐在窗邊,或倚在船舷,悠哉悠哉地觀看河上的“小橋”與“人家”。沒有孤寂的“夜半鐘聲”,滿眼都是那種如同情詩一樣的色彩。
(二)
河畔青青草 小路青青石
寒山寺的旁邊,有一家隱隱傳出評彈唱腔的茶室。
茶室,在一片茂密的樹林里。
沿著青石板鑲嵌的林中小路,我信步向里面走著。
小路彎彎曲曲,小路的兩旁,草色青青。
早晨,陽光終于透過薄云,降臨到寒山寺。
江南晨曦的斜陽,它如同仙女的紗衫從林中拂拂飄過,給那到處的青色籠上了一層薄霧,一層煙霞,一種朦朦朧朧的迷離與憂傷。
樹林中很安靜,只有我一個人的腳步聲,隨著評彈的調子,輕輕敲打在青石小路上。
想起兒時在越劇的氛圍中長大,最愛聽的亦是越劇,林妹妹冷月葬花魂的唱段,若是,在這樣的醉人的殘陽里聽,還不知,會惹出多少的淚珠兒來呢。
雖然還常常會有“眼睛一熱”的感覺,可是已經不常落淚了。
其實,我不覺得堅強就一定是好事,我倒覺得能心兒軟軟地大哭一場,真是一種幸福。
那種幸福,與苦難無關,與傷痛無關,甚至,與浪漫無關。
那就是,在這樣安靜的一個人的午后,在這樣江南故鄉的斜陽里,走在這青青的石子小路上,望著遠遠近近的青青草色,為了那個曾經那般癡情的人……
(光華鼎業 冷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