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過頭頂那片靜謐而又變幻莫測的蒼穹?除了托著腮幫仰望和憧憬。
這是小時候經常干的事情,每當夏季晴朗的夜晚,總喜歡抬頭看天,喜歡數天上的星星,喜歡把星星拼成的各種圖形聯想成自己曾經見過的事物,喜歡尋找夜空中最亮的星,總想著把它摘下來放在自己的房間里,這樣就不用懼怕黑暗,也曾經試著爬得高一點,再高一點,踮起腳尖,就是為了伸手摘下那顆最亮的星辰。結果發(fā)現,它近在眼前,卻又咫尺天涯,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徒勞的。后來,有段時間還幻想著是不是會有流星雨,當天上下起流星雨的時候,我是不是會幸運地撿到一顆隕落的流星。后來的后來,慢慢地懂得,那顆最亮的星,那片燦爛的星空不是屬于某一個人的,我們不能以私人的名義占有它,它屬于每一個人,它更屬于它自己。它有著獨立的宇宙人格。
幻想了一個童年的星空,依然在,也會一直在,可是,卻依然懷念小時候的那片星空,懷念那些抬頭靜靜看著星空的夜晚,懷念那個喜歡看著深邃的夜空幻想的自己。
如今,仰望星空,我在想,如果我順著星光一路走回,是否可以回到過去,回到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曾經過,回到小時候,傻傻地數著一,二,三,四,五…然后沉沉地進入香甜的夢…
如今,仰望星空,我們失去了什么?那份心境?那些人?那片澄澈明凈空靈的蒼穹?“有兩樣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墓志銘完美的詮釋了對于生命,時空與信仰的思辨。現在,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腳下的土地,怎么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怎樣創(chuàng)造更大的財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仰望星空,即使偶爾抬頭,看到的也許只是蒙上了一層紗的幻象,星,黯淡了;即使偶爾抬頭,想到的也是如何問鼎蒼穹,星空,正在被一步一步地消費和征服。因此,可悲的是,星空不再是大自然對于人類的饋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些古典詩詞里的嬋娟,月桂,冰輪,素娥,已不知今夕何夕,漸漸消逝于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人類將如何消費星空。有時候想一想,除了贏得了物質,消滅了貧窮,或許我們輸掉了很多東西,很多金錢換不回來的東西……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的:“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jié),那是黑暗的季節(jié);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這是一段應該可以引人深思的哲理,它能夠適用于如今的年代,復雜,生動而死板,美麗又奇葩,深刻也淺薄,每天都會有無數的信息以各種形式充斥著人們的神經,試圖影響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喜歡荷爾德林的一句詩:“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從何處尋?從細雨下,點碎落花聲;從微風里,飄來流水音;從藍天空末,搖搖欲墜的孤星!
當這些詩意的情懷正從人們的視野漸漸淡出,是不是我們也在一步一步走向失憶的淵藪?
(蘇州外國語學校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