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揣鄙陋,敢抒鄙懷,閑來無事,遙想李白。
不談“謫仙人”,不談他如何狂放,竟使得“貴妃捧硯”、“力士脫靴”“龍巾拭吐”、“御手調羹”,只談李白的月,對,我固執地認為:
月亮只屬于李白!
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的人,都會有時代打下的烙印,李白也不例外。盛唐時代的國泰民安,知識分子為昂揚的時代精神所鼓舞,被祖國的大好河山所吸引,使他走出書齋,仗劍游歷天下。詩人雖然豪邁,仍會在心頭縈繞一些柔情,比如思家。日暮鄉關上情,如同“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和雞棲于塒”一樣自然而然。李白借月抒懷,但他不可能像小時候那樣“呼做白玉盤,”哪般童稚,也不可能像“疑是地上霜”那般直白。中國詩融合中國人的審美的含蓄內斂,如同我們欣賞花一樣,似開未開時的狀態最得韻致。于是他的峨嵋月悄然至中天,毫無聲息,思鄉之情,開始氤氳。詩人在秋這個多思的季節,離開家鄉,平添了幾分愁緒。這個峨眉山的月亮,只屬于他自己的月亮,就這么跟隨他到了平羌。江水就這么靜靜流淌,月華如練,江清如鏡,何等靜謐!但詩人的思緒卻飄飛窅遠……他正值人生最狂妄的年紀,滿懷滿腔的熱情和希冀踏上征程,他是懷揣夢想受使命召喚的青年才俊,所以他連夜從清溪趕往三峽!即使有輕舟過萬重山的輕盈,或者有巫山神女的多情,和滟滪堆的大石當中流,無數優美傳說的秭歸,生長明妃的村落,都不能阻礙李白的行程匆匆。聞著猿啼的李白,想起了家鄉的那輪明月,月亮真是多情,跟隨他到了渝州。從峨嵋到渝州,無論地點如何變遷,在時空和地點的交錯中,展開了一幅多彩的畫卷,李白就懷揣著他家鄉的明月,行走在畫卷里!
真真的,月是故鄉明!
何夜無月?何夜無月明?只是在李白的筆下,月成了思鄉的載體!不,不僅僅是思鄉的載體,天真爛漫的李白,懷揣著赤子情懷,把月亮當成了朋友!“月下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伴隨他的是孤獨,這種孤獨深入骨髓。雖有杜甫等人的唱和,但更多的是李白的狷狂帶來的政治上的失意的孤獨!這種孤獨,使他富貴夢醒后發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吶喊。這種吶喊,淹沒在盛唐的剛健氣象里,最終弦斷無人聽。進而迸發“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決絕。有時,他也也會像阿Q那樣安慰自己“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于是他“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人與人之間,大抵都存在一定的距離,但與自然不是。顧城說“你看云很近,看我很遠”。的確,李白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沒有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甚至包藏禍心(當然,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人在自然面前,才能真正的舒展開來,釋放自己!李白對月的多情,卻被月的無情所惱。說月不解飲,的確,無情卻被多情傷!月何等無辜?她可以爬上山頭,徘徊于斗牛之間;她可以千里寄相思,共享這嬋娟,;她可以灑滿西樓,伴離人等待錦書;她是多情的,能帶上李白的問候,慰藉友人被流放的哀愁;她是永恒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她是清冷的,只有經歷了月圓月缺,吟唱她時能感到她的寒意!她是高潔的,照在松間,任憑清泉刷過青石……
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只寫出“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而李白何等浪漫,他想邀月入懷!“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李白與月相對,月如鉤,月如盤,月如璧,都被他挹入懷,寫入詩,留下不盡的豪情與詩意!
醉眼看人生,寫意入胸懷,或許是生命最美的狀態,無需太清醒,迷蒙最曼妙!
像沙漠的紅柳偏愛水份,冰山的雪蓮尤喜陽光,一如林逋愛梅成癡,李笠翁視水仙如命,李白獨愛月!
自然界可吟詠的風物很多,為何李白鐘情于月亮?我想這與他性格有關。他豪放的性格下掩藏著一個敏感多情柔軟的靈魂!如太陽般熱情似火,又如月亮般柔美空靈。但我認為皎皎空中孤月輪,月亮又何其孤傲!她閱盡世間繁華與荒蕪,見證了千古風流人物的事跡,諳盡人性的悲冷與溫暖,就這么永遠地掛在天上,冷冷地看著世人演奏一幕幕悲歡離合,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難怪月亮會永遠灑著銀輝。在李白筆下,月亮還能含情脈脈一番吧。
李白寫月我覺得和他的出身也有關!我們不能選擇出身,很多時候,我們的原生態家庭給我們的發展帶來的是桎梏,是制約。不可否認,出身決定了我們很多東西,比如喋喋不休的起跑線的劃分。雖然杜甫的祖父也能在武則天的時代寫出“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的詩句,但對于杜甫,我一直是耿耿于懷他的太過于接地氣的窮酸氣(汗,沒有貶低杜甫的意思,只是覺得他太不像文人了,或者說他就是太文人了)。據《舊唐書》記載,李白的父親叫李客,為任城尉。祖上是西涼國的國王,出身名門貴族的他,自然風流瀟灑,豁達從容。相比杜甫我更喜歡李白的磅礴大氣。李白天臺四萬八千丈,蜀道二萬八千歲,白發三千丈,他的五花馬 千金裘,都可換美酒,他的千金可肆意散盡,無所謂快意恩仇,只為心中的豪俠之氣!
這種激揚文字,筆力雄壯,氣象渾厚,就是所謂的盛唐之音。而李白就是這奏響這樂章中最強健的鼓手!
人們對于喜歡的人物,總是不忍其離開,為他們的離去,憑空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淡化我們的哀痛。屈子投汨羅江后,秭歸人曾云,親見屈原騎著大魚回到了故鄉。王勃二十七歲罹難于水,卻被人稱做了龍王的文書。李賀離世,天降仙人接他而去,為天帝寫詩……據說李白之死,同樣浪漫。傳說他因頻中圣,在當涂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曾經給我們留下豪放詩篇的他化為一只鵬鳥,永遠翱翔在我們的精神之鄉?;癁橐患茜H鏘的羌鼓,響徹云霄,澎湃在我們的心胸!
他是永遠地去了,把月就給了我們,我們無須嘆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擁月入懷,懷揣一輪明月上路,此就夠了!
蘇州新草橋中學 張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