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的巴樂園,我想幼教人都不會陌生,在這個小人國里央視曾用鏡頭記錄了幾位孩子的成長,這是一部長達12年的紀錄片《零零后》,孩子們一同進入幼兒園、小學、中學。小人國里2歲的小男孩錫坤曾暖化無數人的心,也是我們兒童心理發展課堂上經典案例,他有著驚人驚嘆的探索精神也喚起無數學前教育的老師對兒童的向往,而12年后的錫坤卻只想蒙在被子里享受屬于自己的自由!
同一幼兒園的一一,在成人看來是個“不合群”的孩子,總是愛一個人玩、一個人發呆、一個人吃飯睡覺,長大后的一一卻散發著真實、怡然、篤定的氣質,她不試圖改變、討好別人、而是肯定自己、愛自己。
孩子們的成長、變化來自于方方面面,有家庭教育的左右也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影響。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幼兒園中我們時常聽到家長們憂心的傾訴:我家孩子比較內斂、慢熱,不太會和人打交道,老師你要多費心了讓他活潑點;老師我家孩子很鬧騰,特別活潑熱情你可不要太溫柔了,怕你管不住他得讓他安靜點;老師我家孩子只愛自己玩,我嘗試過很多次的引導,但他還是不合群,我很擔心;老師我家孩子運動很棒,但是語言表達不行,你要幫我多糾正啊……此類種種,好像孩子們已經被分類標簽后亟待“修正”了,不能太鬧騰、不能太安靜、不能太自我、不能太不合群、不能太要強、不能太柔弱……這么多不完美的孩子呢,那完美的孩子是什么樣的呢?有完美的模板去復制嗎?我們需要統一標準的完美孩子嗎?你的孩子真的不完美嗎?
教育從來不是生產流水線,誰也無法完全用今天的經驗去教育明天的孩子,沒有兩片一樣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著自身特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膽汁質,既然生而不同,那何不嘗試接納孩子們的一切,給孩子們一個更為自由生長的空間呢。在今天的學習培訓中周園長說到一個案例讓我感受頗深,班級中有一個特別的孩子,他執著于不停的旋轉,在班級表演中老師不愿落下任何一個孩子,包括這個在他人眼中“有問題”的孩子,既然孩子喜歡旋轉那就給孩子安排一個龍卷風的角色,讓他盡情發揮吧,老師小小的安排讓家長熱淚盈眶也溫暖了我的內心,嘗試換個角度吧,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肯定孩子的特質,引導陪伴他去他想去的方向。
我相信不管是一棵小草、一朵玫瑰還是一顆松柏,接納了自己,都會綻放最舒展最美的姿態;再高貴的品種若被強行扭曲生長出的也是毫無生機的木頭。
蘇外南京校區 張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