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古詩是從中華幾千年文化里孕育出的美妙的文學體式,它“語言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蘊含豐富的美學因素?!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而審美教育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應恰當展開審美教育,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對于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
方面展開:
一、 初讀詩中韻律美
古詩是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它講究平仄押韻,讀起瑯瑯上口,這是詩歌的韻律美。讀是古詩學習的第一步,讀的充分才能理解詩的涵義,為進一步欣賞詩做鋪墊。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閱讀,在放聲誦讀中感受美。在教學中的范讀時與學生誦讀時應注意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詩詞中合轍押韻的韻律韻美,也可配合音樂,融情于聲,感受詩與曲樂融合的美。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讓孩子們多種形式誦讀。讀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懂得停頓、重音、語調的要領,更是要“口發其生,心同其情”。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句古詩誦讀,在讀出節奏感的前提下,更要讀出“春風吹又生”的要出野草生生不息,對頑強生命力的贊美與感嘆。
二、解讀詩中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主要是指其用詞字有精確、凝練的特點。詩中字數較少,用有限的字數表達復雜繁多的內容,要求詩人遣詞精當確切,凝練含蓄。
如部編本教材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中僅以一 “綠”字就展現出一片生機勃勃、柳綠花紅的春之美景,又留有對江南春光的無限遐想。通過對詩中“詩眼”的解讀更能讓學生感受文字意蘊無窮的魅力,也能感受詩詞的精妙有趣之處。
三、欣賞詩中畫意美
讀一首詩,就像欣賞一幅山水畫,眼觀全文,身歷其境,可謂是詩情畫意。在進行古詩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們的想象力,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內容擴展,構建圖畫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開頭兩句便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教師引導學生對“煙花”解讀,讓學生感受揚州柳如煙、花似錦的美景。一幅《初春送別圖》便是這詩中畫意。從詩人的眼中感受送別,對其心中所想會感受更深刻。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以淡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色彩朦朧的“早春煙雨”圖。在古詩教學中,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四、體悟詩中情感美
詩詞的創作,是源于感情的抒發。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要讓學生分析語句的同時,也要提高思想道德的修養和審美情操,深層次理解詩歌,感受詩人所擁有的美好品質,體會古典詩詞中表達的情感美與古詩中的深刻哲理。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這些古詩表達了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出了游子思念親人,故土難離的思鄉之情。對古詩情感美的理解,可以增強學生對個人與祖國、家鄉、親朋的之間深厚情感的體驗。
在《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钡慕虒W中會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理解“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也會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無休止的探索愿望、積極進取的生活精神,進而引發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給學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積極影響。
五、領悟詩中意境美
情和景是古詩的基本建構。古詩的意境美一方面取決于詩中意象的藝術組合,即景色描繪;另一方面源于詩人思想感情投入,即詩中蘊含的審美價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詩詞境界的評價以及《圍爐詩話》中提到的古詩情與景的關系都說明了意境美是詩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古詩而言,詩人常將情感融于詩中,心境置于所見之物。以一些常見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進入古詩中的藝術境界。
小學課本中多為描述性意象,對于認知水平處于皮亞杰所提出的“具體運算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抽象水平較高,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直白描寫的所見的詩句,教師可以在直接誦讀的基礎上拆分意象,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了解意象特性,然后再組合,感受詩的奇妙之處。如劉禹錫的《望洞庭》,可從詩句中找到湖光、秋月、潭面、洞庭湖等常見的意象,明確他們的特質,從而想象出“柔和月光灑在平靜的湖水中,映著微光。一切都在此刻寧靜,這湖水也沉沉的睡著……”的畫面,以詩人的眼睛觀賞景色,感受詩人此時平靜、溫柔、沉醉的心境。
六、活用古詩創作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毙闹杏辛藢γ赖母惺埽鼙憩F美、創造美。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感受詩意和體會詩情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寫寫自己的心得,或者是選擇恰當的詩句用于自己的作品、文章里,借詩句藝術得抒發心中之感。也可跳出古詩格式的局限,圍繞詩意展開寫作。教師可以借助故事主題設計習作內容。在中高年段中可以鼓勵小學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將情感融于狀物類文章的創作中。
如《尋隱者不遇》中,詩人與童子會晤時的對話,僅摘三句,問答不多,卻別有深意。在教學中我會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都會問什么,詩中寫了嗎?”假如你是童子你會怎樣回答。讓同學們在課堂進行對話表演,把訪尋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也會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引用古詩,以此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币部梢杂糜诒磉_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
中國古詩文化深厚悠久、博大精深,是蘊含美育資源的瑰寶。教師要善于挖掘詩美的因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審美教育,讓每位學生都有美的體驗、美的創造,讓審美教育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蘇外張家港校區 胡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