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一個敏感自卑的跛足少年是如何沖破一層層世俗的枷鎖,最終尋找到幸福之途的。《人性的枷鎖》中,毛姆筆下的菲利普是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影子,相對真實地反映了他對人生理想和意義的追尋。
促使他打開一個又一個更廣大的天地,走向更清晰和幸福的未來的,正是不斷開闊的眼界。在海德堡大學的求學生活打開了他認識這哲學和戲劇的窗子,易卜生筆下出走的娜拉無疑是跑去了毛姆的精神原野,在他的戲劇場里點了一把火。如饑似渴的閱讀和大學生活像是一把神奇的鑰匙,幫他解鎖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除了讓他發(fā)現(xiàn)在枯燥虛偽的教義之外,還有自由主義和神秘主義。對繪畫領(lǐng)域的潛心研究,使他養(yǎng)成了在藝術(shù)品鑒方面高雅犀利的一雙慧眼。他還找到了一個表達心靈的出口一用生動流暢的文字彌補自己語言方面的不便利,甚至通過文字作品帶來財富和精神的無上價值。
世界的紛繁絢麗遠非個人所能想象,在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里嘆息的人啊,是生活限制了你,但是反過來,更是你的眼界限制了生活。
眼界寬,心就寬,問題看得透,世事就想得長遠。眼界寬闊的人,心胸往往更加開闊。眼里有了星辰大海,自然不會為了熒熒之光和枯瘦的小溪捶胸頓足。眼里有了生命輪轉(zhuǎn)四季榮枯,自然不會因為一季的盛放和枯萎而黯然神傷。那些因為眼前的小利患得患失的人,幾乎都是眼界狹窄的人。當我們的眼里容納了更廣大的風景和故事,自然會使我們不由的觸發(fā)自省,檢視心靈,獲得智慧。
蘇州新草橋中學 何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