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出頭,一頭紅發的青年人溫森特·梵高出生在歐洲首屈一指的經營美術品的梵高大家族。最初溫森特在叔叔經營的位于倫敦的古比爾公司上班,有著很好的銷售業績,頗有前途。自信滿滿的溫森特決意向房東的女兒求婚,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遭到了拒絕。
在經歷一場苦澀的失戀之后,溫森特最終離開了倫敦,前往阿姆斯特丹,并決定在那里上大學。他的叔叔給他聘請了當地最好的學者曼德斯·德科斯塔做他的私人教師,為其入學考試補習,長輩們都希望他能夠在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牧師。而溫森特卻在漫長的學習中,對自己是否想要成為一名牧師產生了懷疑。他想要真真正正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想要對受壓迫的人提供實際的幫助。考慮到家族長輩們為他的將來所做的一切,他陷入了糾結之中:是不辜負家族的期望,聽從安排做一名牧師,還是勇敢地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終,在老師曼德斯的支持下,溫森特決定勇敢地追隨自己的想法,他離開了阿姆斯特丹,去了比利時一家福音傳教學校學習,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福音傳教士。不幸的是,由于溫森特的耿直和不屈服權威,他得罪了學校的老師,并最終沒能通過福音傳教士的考試。學校的皮特森牧師向他提供幫助,讓他去了一個條件艱苦的產煤礦區博里納日布道。雖然沒有工資,可是能得到為勞苦大眾服務的機會,溫森特還是滿懷希望出發了。
來到博里納日,是溫森特尋找自我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礦區,溫森特親眼看到了被資本剝削壓榨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缺吃少穿,衣不蔽體,孩子沒有辦法接受教育,男人們一工天作十幾個小時卻只能掙到一點面包錢,勉強度日。長年累月的勞作和艱苦的礦區環境,在不斷消耗著人們的健康,由于貧窮,人們沒有辦法離開那里,只能一代又一代地過著絕望的生活。溫森特逐漸意識到,光是從精神上布道是不能真正解除礦工們的生活困難的,他開始身體力行地投入到幫助礦工中來,他節衣縮食捐贈了自己的衣物、錢財給貧窮的人家,搬到破舊的小屋居住,替礦工們和煤礦主交涉,幫助需要幫助的礦工家庭……
然而,一次不幸的礦難再次把四處漏風的生活撕開了一個口子,在溫森特馬不停蹄到處奔波救人的當口,福音傳教士委員會卻無情地拋棄了他,剝奪了他在礦區布道的資格。此時的溫森特徹底崩潰了,他開始懷疑他深信不疑的上帝,上帝真的忍心讓自己的子民承受如此悲慘的生活嗎?上帝真的可以幫助他們嗎?
頹廢的溫森特在礦區待了很久,信念的破碎讓他一蹶不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礦工上工的畫面素描了出來,這喚醒了他的梵高家族與生俱來的藝術渴望,他逐漸振作起來,努力用鉛筆去記錄他所看到的礦工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了自己對藝術的熱愛。他決定接受弟弟給他的資助,開始踏上追求藝術的道路。
看完《梵高傳--對生活的渴求》第一部分,作者筆下的溫森特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謙卑與倔強。試想,一個有著他的家族背景的青年,如果放在今天的社會,會像溫森特一樣,做一個不攀附家族勢力的普通人嗎?其次,是他的正直與善良。尤其是他自己節衣縮食幫助礦工家庭,甚至在自己生病的情況下還堅持救助礦工生病的孩子,這些讓我體會到,他是發自內心地希望能夠幫助那些被壓迫的人們,他對底層勞動人民充滿了同情,這是他所在的社會階層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在第一卷中,溫森特的私人老師對他說過的幾段話也讓我特別有感觸,這些話對于處于迷茫期的人十分有意義,我摘抄出來分享給大家:
“藝術的主要價值,溫森特,在于藝術家把自己的內心表達得怎樣。倫勃朗實現了他所認定的生活目的,而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無價值,他作為畫家所取得的成就也遠比他放棄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你永遠不可能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做到確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氣和力量去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結果也許會證明你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這才是重要的。我們應當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憑上帝對它的價值做出最終的判斷。如果你此刻已經決定要以一種或另外一種方式為我們的造物主服務,那么,這個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動的唯一指南。不要膽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人人都有一種正直的品格,溫森特。如果他們保持這種品格,那無論做什么,最終都會有好結果的。如果你還在做畫商,那么,那種把你造就成這種人的正直的品格就會使你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商。這也適用于你正在接受的教育。不論你選擇哪種途徑,總有一天你會把你內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現出來的。”